保护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滁州市南谯区人大常委会首次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滁州市南谯区目前已拥有省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5个,区级16个。乌衣非遗小镇入驻非遗文化项目50多个,其中世界级项目4个、国家级项目16个、省级项目18个。目前南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怎么样?现有的非遗传承人有哪些?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鉴于此,该区人大常委会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2020年人大监督工作计划,采取调研和听取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加强政府各级各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一)深入调研掌握实情
3月中旬,区人大常委会成立由教科文卫工委委员和部分区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重点选取了计划申遗项目、区级非遗项目、省级非遗项目三方面内容,通过实地调研有关单位、走访专业人士、召开座谈会,了解掌握该区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
在施集镇昌春栎炭场,调研组实地参观了解栎炭加工制作流程,听取了负责人的介绍,建议对栎炭制作这种传统工艺流程要积极申遗,让传统技艺好好传下去,更好地彰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南谯民歌》由南谯区老文化干部王明华和民歌爱好者范勤富自2010年以来广泛搜集、慎重整理、精心选编而成,目前收录146首民歌,为该区民歌总集。在市级非遗项目《南谯民歌》大柳镇传习基地,调研组现场体验《南谯民歌》的研学传唱,两位民歌传承人声情并茂的表演,让现场人员深切感受到南谯民歌的艺术魅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基地《金玉滁菊》研究所,调研组还观看了非遗视频资料,认真听取了滁菊加工技艺流程介绍,详细了解非遗项目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非遗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目前我区还没有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议加大非遗保护经费投入。”“非遗传承人断层严重,年轻人主动学艺的积极性不高,传承难度大,需要加快制定传承人培养制度、传承奖励制度,壮大保护传承力量。”“可以把非遗文化与全域旅游相结合,积极搭建宣传展示平台,增强民俗旅游吸引力,实现非遗保护与全域旅游双赢。”…… ……在南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座谈会上,与会的工委委员和人大代表纷纷围绕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二)督促抓好整改落实
4月30日,南谯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听取并审议区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要广泛宣传,营造保护氛围。要增加投入,落实经费保障。要培养人才,壮大保护传承力量。要文旅合一,增强非遗造血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跟踪督办工作,督促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使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落到实处。”区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