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柳镇人大在镇党委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助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为助推大柳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
搭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畅通社情民意反应渠道。推动人大代表联络站与党群服务站、文明实践站、公共法律服务站、综治网格服务平台等融合建设,架起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就地就近动员代表“进站入点”,零距离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汇集民智;大柳镇人大代表坚持双联系制度,通过定期走访、召开座谈会、电话微信沟通等形式,为大柳发展建言献策,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真正把群众期盼从“纸面”,落实到“地面”。 2023年共收集意见建议462件,其中区级100件,镇级362件,代表参与率、建议征集率、交办率、办结率和代表满意100%。
提升履职能力的“加油站”,在提升能力上下功夫。抓学习强理论。为增强驻站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柳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利用“线上+线下”不定期组织进站人大代表学习《宪法》、《组织法》、《代表法》、《监督法》、《选举法》等法律法规,让代表时刻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依法履职尽责;抓宣传促工作。围绕人大制度、人大工作特色,提高知晓率和群众参与度,加强对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平台开展活动进行宣传,更好发挥基层代表通过履职平台联系选民、政策法规宣传、创新代表工作的重要作用,讲好人大故事,树立人大形象。2023年,镇人大在市、区人大发表稿件、图片30余篇。
收集社情民意的“直通车”,凝聚人大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代表在群众中说话管用、号召力强、有威望的优势,通过邀请座谈、上门动员、宣传推介等方式,吸引外出返乡的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加入产业发展队伍。聚力打造滁菊、黄金梨、芡实、瓜蒌等特色产业链,采用“公司+农户”、“村企联建”等形式,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目前大柳镇建有1家国家级、8家区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2家市级、14家区级示范家庭农场,激活了产业发展动能,保障了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更多群众致富增收。
化解矛盾纠纷的 “终点站”, 助推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以人大代表联络为载体,人大代表融入基层治理服务新平台,建立“人大代表+网格”工作机制,将省、市、区、镇54名基层代表下沉到全镇26个网格内,不断引导代表参与到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全过程;针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责任担当,主动“登门办”,把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变成舒心事、顺心事,最大限度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化解在基层。2023年,人大代表化解矛盾纠纷30余件。
提升工作效能的“助推器”, 力促民生实事项目有效推进。紧扣镇中心工作,聚焦全镇发展大局和群众普遍关切的问题,听取民生诉求,了解群众需求。人大代表深入基层群众、走访入户,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访民情、听民声、聚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了解群众的难题,征集群众的建议。同时,找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第一时间回应民生诉求,解决群众难题,办好暖心实事。人大加强对经济工作、项目推进、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民生项目的监督,依法行使职权,通过监督,提升职能部门工作效能,破解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23年,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开展民生专项调研、视察5次。(大柳镇人大:王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