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当代表要常问三个“为什么”

阅读次数:2249 编辑: admin 信息来源: 南谯区人大 发布时间:2013-03-27
[字体:  ]

2012年是县乡人大代表换届后的第一年。到了年末岁尾,一年到头,一个单位要总结一年的成绩,一个企业要盘算一年的盈亏,一个家庭要知晓一年的收成,底数清,心才明。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不妨也来算算账,当代表一年究竟干了什么。

 代表一届任期五年,怎么对选民负责,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对每名代表是一种考验。人大代表应当时刻对照自身的职责和人民的要求,常问“当代表为了什么、干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才不辱代表神圣的使命。

常问当代表为了什么,彰显的是一种使命。一个政党、一个个体,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和追求。人大代表作为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着人民行使着法律赋予的权力,使命光荣,职责神圣。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追求。不可否认,我们当中也有极少数人把代表看成是一种政治待遇,乐于当荣誉代表,混同于普通人,时常忘记了为谁掌权当家作主。人大代表作为选民的代言人,行使的是一种公权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时常问一问当代表为了什么,可以明方向,时时警醒自己的权力源于谁、依靠谁、为了谁,对谁负责。每一位人大代表只有珍惜代表这个荣誉,增强执行代表职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为民谋福祉作为毕生的追求,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履职尽责,才能对得起选民的重托,真正实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

常问当代表干了什么,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人大代表的职责是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努力为人民服务。作为民意受托者,代表受人民所托,履为民之责,是人民的忠实代言人。当一届代表,如果大多数时间“身不由已”,很少或不与选民联系,会议不参加,活动不参与,乐于当走访握握手、听报告拍拍手、表决举举手、闭幕挥挥手的“四手”代表,是不称职的,也是失职的。人大代表是一种职务,大都是兼职的,履职完全靠代表的自觉和主动。代表受人民所托,对人民负责,履行职责不能“空对空”,打“白条”,要靠实实在在的履职成效来兑现。对照职责和义务,代表时常问一问干了什么,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了肩负的责任,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选出来的,要对人民负责,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解决民忧,主动履职,给选民一个交待。只有具备了这种强烈的代表意识,才能热心人大工作,认真履行代表职责,才有底气接受人民的监督,为人民服务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当代表留下了什么,昭示的是一种担当。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当一届代表给人民究竟留下了什么,体现的是一种境界,更多的是一种担当。连续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周家贵,10年履职不寻常,建言献策为民忙,10年间提出建议案150多件,被誉为最称职的人大代表。之所以不寻常,是因为他始终保持对人民的一种担当精神,对代表工作的充分热爱,一心为民,履职尽责,在选民中留下了崇高的代表形象。而我们有的却把代表职务当成一种名符其实的“副业”,一年到头,脚走不下去,参会无影,发言无声,建议无名,在选民中留下的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挂名”。常问当代表留下了什么,这不仅是对我们每一名代表的一种要求,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担当。代表只有时刻不忘记自己的代表身份,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即便你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几件实事、小事,事再小,群众也会发自内心地信任你、拥护你,一辈子记住你、感恩你,收获的是成就,留下的是口碑,当代表才有为有位,不会留下缺憾。

代表常问三个为什么,问出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心和为民心。代表只有真心地热爱代表工作,释放更多的“正能量”,才能激发更多的代表“我要履职”的热情和责任感,代表的形象才会真正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京山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付直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